市委编办“三结合”强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
||||
|
||||
为切实发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市委编办将考核结果运用作为推动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的有力抓手,以突出激励、树立导向、加强监管为原则,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做实做细,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效。 一、与推动工作开展相结合,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完善威海市市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细化考核结果运用措施,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奖惩任用、财政预算管理和职工收入水平等进行深入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导向作用。2019年度,通过对241个市直事业单位汇总打分,共评出优秀单位63个,良好单位86个,合格单位75个,17个单位登记不满一年,只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对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事业单位,在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合格等次以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进一步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二、与机构编制管理相结合,提高机构编制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事业单位绩效评定,充分掌握了参与考核事业单位法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职能运行情况,将考核结果与事业单位改革和减编控编工作相结合,夯实事业单位改革和减编控编基础。一方面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单位,加大年度编制使用许可;对考核等次良好以下的单位适当核减人员编制、领导职数,或者不安排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另一方面将实地核查与事业单位改革专项调研相结合,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摸底工作,共收集了关于200多个事业单位的调整意见,为下步科学拟定改革方案,有针对性的撤并部分职能弱化、功能萎缩和业务不足的事业单位提供了依据。 三、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增强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效力。把2019年度224个确定考核等次的市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同时将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通报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根据考核结果对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考核等次优秀的事业单位,在项目招投标、办理资质资格、安排专项资金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办理;考核等次合格以下的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实施暂停优惠政策支持或财政资金扶持等惩戒措施,市事考办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对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重点监管。通过信息公开和分类管理,各事业单位信用维护和诚信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效力得到有效提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