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威海机构编制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管理>>区市机构改革管理
荣成市“四个体系”深化属地管理改革 全面打造“乡呼县应”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1-05-14 13: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委编办 字号:[ ]

针对基层镇街“属地管理”工作存在的县镇协同不畅、数据平台林立、人员力量薄弱、督导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威海荣成市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在编制公布“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明晰县镇职责关系的基础上,配套建立“四个体系”,探索打造“乡呼县应”升级版,集成式解决了镇街基层治理的一系列难点、堵点和痛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一套组织协调体系,破解县镇协同不畅问题。镇街“属地管理”事项涉及每个县级部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多个县级部门与镇街协同配合才能解决,日常工作中,镇街一对多、下对上指挥协调,工作难度非常大,既牵扯了镇街过多的工作精力,又容易出现部门推诿扯皮、向基层甩锅问题。荣成市在认真分析基层治理机构职能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完善市委对“属地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组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领导小组,组建了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属地管理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所有的属地管理事项,镇街吹哨后,由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代表市委市政府自上而下统一指挥协调,向市级部门、单位分配任务,所有市级领导全员参与,按照“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抓好分管领域属地管理事项的协调处置,构建了“镇街吹哨、市委统筹、部门报到、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效治理新格局。以基层执法领域为例,改革前,由镇街统一指挥和调度辖区内派驻和县级执法力量实行执法,吹哨不响、部门缺位、转嫁责任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基层治理效果。改革后,所有属地管理执法事项镇街吹哨后,由市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代表市委统一协调市级综合执法局和8支领域内执法队伍,高位推动、全程督办,安全生产、拆除违建、整治违法经营等以往基层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执法效能和效果大幅度提升。

二、建立一套数据平台体系,破解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信息化是属地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荣成市先后建设了12345政务热线、网格化治理中心、数字城管、民生110等多个基层治理平台,在便捷群众、提升效率的同时,信息孤岛、烟囱林立、形式主义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增加了基层负担、浪费了行政成本。荣成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投资500万元,高度融合原有的基层民生公共服务、网格化治理、数字城管等平台功能,开发建立了社会治理(乡呼县应)一体化平台,配套“荣成联动”APP,将92项属地管理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大到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渔船管控等重点任务,小到每个井盖、路灯等日常维护,按照“一网通办”思路,全部集成到平台管理,解决了传统模式重复吹哨、多头办理等问题,实现属地管理事项“一个入口汇集、一个出口交办”。平台包括发起、办理、督办、评价4大子流程,平台用户分为三种角色,即发起人、响应人和督办员。在镇街设置发起人,镇街发起人负责提交需要县级部门联动解决的“属地管理”事项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评价;在县级部门、单位分别设置响应人,负责处理镇街发起的“属地管理”事项,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发起人。市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设置督办员,负责对镇街提报的“属地管理”事项进行研判,对事项办理进行监督,将事项进展情况列入市委市政府督办事项,盯紧办理,确保相关事项及时落实到位。同时,通过平台开放互通、资源集约共享,打破部门间、层级间数据壁垒,联通公安局、民政局等12个部门数据共625万条,形成1大基础库和5个分类主题库,打造了属地管理“大数据中心”,提升了基层治理综合研判能力。平台自去年试运行以来,基层镇街发起的9.82万件“属地管理”事项全部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实现了基层治理由原来的镇街“单打独斗”向市县镇三级“协同作战”转变,基层综合治理能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建立一套人员力量体系,破解镇街小马拉大车问题。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荣成市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统筹各方人员力量资源,配套建设了3支队伍,确保了属地管理事项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第一支队伍:县级各部门单位和镇街。这是属地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按照“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由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统筹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办理属地管理事项。第二支队伍:网格员队伍。推进属地管理与基层网格化治理相融合,将基层的网格员、协管员和联络员等纳入“属地管理”平台,明确相关职责任务,高效推进相关工作,目前,荣成市将全市村居划分为1419个基础网格、4281个单元格和13646个细胞格,对应网格划分,分别配备网格员、协管员和联络员,夯实了属地管理的最小单位。第三支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在属地管理事项中,对超出县镇职责范围外的群众需求,镇街通过吹响服务居民的“集结号”,汇聚5500支双报到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下沉基层,参与矛盾化解、心理疏导等治理难点,同步予以信用加分激励,形成网格服务和属地管理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一套督导考核体系,破解属地管理事项落实不力问题。一是“五色”分级督办。依托社会治理(“乡呼县应”)一体化平台,根据属地管理事项的类型和紧急程度,在事项前标示“红、橙、黄、蓝、绿”五种颜色。按照不同等级的办理要求,出现推诿、超期、退办等情形的实行阶梯式督办,红色等级由市委分管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橙色等级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黄色等级由联动中心约谈部门分管负责人,蓝、绿色等级按比重记入考核扣分。二是“三单”提醒警示。建立提示单、督办单和警示单“三单”提醒机制,每日汇总属地管理事项办理情况,对基层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和涉及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以“提示单”的形式及时提报市委市政府,做好舆情预判。针对低质量办理和回复的事项,向部门主要负责人下发“督办单”,督促立即整改。向基层镇街评价连续2个月排名后3位的责任单位下发“警示单”,对事项办理工作失职行为进行严重警告,同时抄送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监委。三是“两个机制”考核督导。一方面,建立考核机制。将属地管理事项办理情况纳入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共14分),占部门考核总分的十分之一,由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乡呼县应”联动指挥中心)动态对部门属地管理事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对工作不到位的予以扣分,以日、周、半月和月为周期通报绩效考核排名,确保各类属地管理事项真正办结办好。完善“下对上”考核机制,属地管理事项办结后,由镇街对部门的办理效果分别进行评价,满意率纳入对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建立问责机制。组织市委办、政府办、市纪委监委、市委编办等部门,对属地管理事项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回头看”,结合平时考核情况,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长期未解决的问题予以追责。2020年,分管市领导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19人,利用“第一种形态”问责直接负责人21人次,进一步激励了各部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确保属地管理管理事项真正办结办好,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