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威海机构编制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管理>>区市机构改革管理
乳山市“四个到位”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2022-09-22 11: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委编办 字号:[ ]

近年来,乳山市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围绕阻碍基层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精准调研、靶向施策,通过赋权、服务、执法、考评四位一体协同推进,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一、基层权力赋到位,破解权责难题。

(一)聚焦五项权力,实现权力制度化。为进一步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提高镇街话语权,乳山市先后出台《关于赋予街道“五项权力实施方案》《镇(街道)对市直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统筹管理制度(试行)》等规范性制度文件,明确赋予镇街对派驻机构的考核评价权、派驻机构负责人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等权力,切实压牢了市直部门、派驻机构、属地镇街三方协同配合责任,形成条抓块统、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规范清单管理,实现权力精细化。深入推进职责任务清单化管理,对法律法规、“三定”方案明确的职责任务逐步以清单形式列出,目前已编制完成“三批‘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属地管理与网格化事项融合清单”“镇街职责任务清单”,并建立了“‘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办法”“乳山市市直职能部门向镇(街道)交办事项准入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定,实现了职责任务“粗线条”向“细线条”的巨大转变,构建起权责明确、边界清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锚定精准赋权,实现权力特色化。为达到“一镇一策精准赋权”的目的,在梳理编制《镇级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制定赋权“三步走”战略,根据驻地镇、沿海镇、山区镇各自职能地位、产业特色不同,充分考虑镇街人员配备、专业化水平、业务承载量等情况,把准“宜精不宜多、宜稳不宜急”大方向,初步梳理3个镇的拟赋权事项。其中向诸往镇下放畜禽养殖污染及矿山方面行政处罚权,向崖子镇下放护林防火方面行政处罚权,向下初镇下放耕地环境保护方面行政处罚权,形成梯次推进、稳步放权局面,逐步打造因地制宜、事权相宜的基层治理新特色。

二、审批服务做到位,破解便民难题。

(一)加快职能转变,提供“保姆式”服务。严格落实“一门式”改革要求,在全市15个镇街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梳理《镇级便民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基础目录》,实行目录内事项无差别“一窗办理”。同时,各镇街组建帮办代办员队伍,市直部门组建审批专家队伍。帮办代办员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围绕投资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方面,协调审批专家队伍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解读便利优惠政策,提供容缺受理等专属服务,真正为企业提供“有人管、能落地、有服务、有效益”的全程“保姆式”服务。

(二)建立联席会议,提供“全托式”服务。完善市镇企三级联动一体化融合服务和协调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作、一企一帮”的服务体系,对事项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审批难点、堵点问题,及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现“一方牵头、多方协作”的工作新格局。通过构建线上线下“零障碍”“零距离”审批服务模式,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4小时随时帮办、分阶段代办或全程包办服务,形成了“提前介入—订制方案—审批受理—并联提速—批后问效”的“全托式”服务模式。

(三)推进科技赋能,提供“智能式”服务。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推进行政许可事项下沉,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为南黄、下初、白沙滩等三个镇引进商事登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将涵盖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等市场准入事项统一录入系统,申请人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按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提示操作便可完成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事项预审、受理、核准、发证等多环节工作,实现了“一证通办”“零材料”办理的“智能式”服务模式。下一步将在适当时机,为其他镇街引进商事登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

三、一支队伍建到位,破解执法难题。

(一)健全组织架构,加强统筹协调力。在全市15个镇街成立由镇长(主任)任组长,辖区内行政执法机构为成员的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综合执法事项的统筹协调,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对辖区内频发事项、复杂事项定期会商研判。以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为依托,根据镇街实际情况,探索建立“1+5+N”(即城区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市场监管所、公安、住建、自然资源+其他执法队伍)与“1+2+N”(各镇综合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市场监管所+其他执法队伍)两种常规派驻与机动派驻联合执法模式,进一步化解镇级层面执法队伍力量不足、业务不精难题。

(二)下沉执法力量,加强队伍战斗力。围绕“配班子、建队伍、抓运行、出实效”四方面,高规格配备办公室班子成员。由镇街班子成员兼任主任,为全市15处镇街全部配备副科级专职副主任,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中队长、市场监管所所长、派出所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截至目前,全市15个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共下沉工作人员65名,且已实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与综合执法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日常巡查功能,持续加深网格员队伍与综合执法队伍融合力度,进一步扩大问题搜索面,确保问题收集全覆盖。

(三)狠抓制度建设,加强执法凝聚力。建立综合执法办公室组织协调、应急指挥、信息预警、联络配合制度,实行派驻机构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问题收集、问题受理、处置反馈、一事一评”机制,实现综合执法管理“一口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结”闭环工作流程。在进行执法活动时,要求各派驻机构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制”“第一接线员制度”,对辖区内发生的案件,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属于职责范围内的直接办理,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转交其他单位,需联合执法的,做好沟通协商。逐渐打破旧有条块分割模式,实现基层执法“综合查一次”。

四、考核评价常到位,破解配合难题。

(一)突出反向考核,提升镇街话语权。将镇街对市直部门履职情况评价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考核,明确镇街对部门的评价结果,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不低于30%;镇街对派驻机构履行职责进行的评价,占市直部门对派驻机构考核权重的60%。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实行考核结果与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挂钩机制,市直部门对派驻机构负责人作出任免决定前,应听取各镇街党(工)委的书面意见,对担当意识不强、履职成效差的派驻机构负责人,各镇街可向市直部门提出调整建议,真正达到以考核促提升、以考核促转变的根本目的。

(二)强化正向考核,提升履职监管权。把握可量化、可检查、易操作基本原则,根据部门“三定”规定主要职责、机构编制相关文件,研究制定《市直机关职能运行监管指标》,围绕履职全面度、时效度、配合度、成效度四方面,科学制定监管指标13项。同时,将机关职能运行监管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考核大盘子,通过全方位监管,进一步促使各部门(单位)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效能。

(三)开展季度考核,提升常态考核权。将全市64个部门(单位)纳入“镇街评作为”评价范围,以季度为单位,由市直机关围绕“文件制定、业务指导、问题解决”三方面提报季度工作落实情况,由镇街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开展评价,通过严控“优秀”、“良好”、“合格”比例,拉开等次、考出实效,逐步实现“镇街评作为”由虚向实转变,倒逼县镇两级协同配合能力再提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