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机构编制服务 助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
||||
|
||||
近年来,乳山市在机构职能、编制支持、营商环境三方面主动作为,有力地推动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目前,乳山已成为山东省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规划专业园区9000亩,拥有海上风电企业20余家,形成主机、塔筒、单桩、海缆等产业链齐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吸纳就业约5000人,预计年底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税收超6亿元。 一、随“风”而动,完善机构职能设置。着眼高位推进、联动负责,设立乳山市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工作专班,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建立起统筹部署、组织协调、高效推进的工作机制。下设3个专班工作组,具体负责综合协调、要素保障、产业推进等工作。着眼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整合统筹推进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及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职责,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进一步发挥风电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着眼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强化市大项目中心职责,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管理、评审备案、监督问责等机制,加大全市重点项目统筹调度力度,服务保障项目落地,促进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发展。 二、迎“风”而来,强化人员编制支持。立足当前风电产业人才紧缺现状,以编引才、以才提效,推动编制资源向海上风电产业倾斜。为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核定编制和领导职数,在全市事业编制总量内单列100名人才专项编制,实行专编专用。在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开设海上风电专业,专项安排风电专业教师计划。依托国家电投海上风电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华山东公司等龙头企业,柔性引进海上风电领域高层次人才。依托市域及周边高等院校资源,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海上风电技术型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在海上风电项目周边就近设立人才驿站和人才公寓,解决海上风电人才来乳住宿问题,打造海上风电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三、向“风”而行,优化产业营商环境。聚焦审批流程优化,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线上 + 线下”双向联动帮办机制,安排专人提供代办服务,加速推进项目落地。聚焦服务意识提升,树立“金牌店小二”意识,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服务。聚焦要素设施保障,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用地保障和人才支持。抢抓有利时机,包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完善水、电、交通、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满足项目落地配套需求。 来源:《机构与行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