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深入实施“三优”工程 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
||||
|
||||
11月30日上午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马绪福,市机构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永刚,团市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李忻益,市妇联党组成员、市妇儿工委办主任安明静,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艳玲介绍我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有关情况。 近年来,威海市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机构编制部门职能定位,大力实施“三优”工程,激活编制资源“源头活水”,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保障。 优编强镇。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聚焦基层所需,坚持“市级带头、县级配套、减上补下”,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累计为镇街增加编制1172名。随着编制资源和人员力量下沉,镇街普遍补充了“新鲜血液”,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夯实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优编强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统筹编制400名,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出台《威海市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发挥编制聚才“磁吸”效应,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共为事业单位、机构平台引进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城乡规划、海洋经济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80名,让乡村振兴人才引育不再受制于“编”。 优编强教。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专编专用,严格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1152名,统筹考虑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学生数规模变化等,跨区域、跨层级调剂编制877名。各区市、开发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编制保障。 下一步将全面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编办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