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系统思维推进基层减负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
||||
|
||||
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重要指示要求,出台大抓基层20条、优编强基16条等文件,下沉力量、优化机制、精准放权,聚力为“车”减负、为“马”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连续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优化机制撑腰,支持基层专心抓主业。一是首创履职清单,厘清主体责任。针对上级部门向基层“甩包袱”“加担子”,率先创建《乡镇(街道)工作机构履职清单》,梳理镇街职责279项,细化工作流程1700余项。对其中由县乡两级共同承担的职责,涉及自然资源、安全生产等24个重点领域、153项具体事项,逐项明确县乡两级谁为主、谁配合,同时配套完善向镇街交办事项准入机制,严禁以属地管理名义擅自向基层“推活”。二是推行以下评上,强化纵向协同。针对上级部门“降格落实”“悬空落实”,建立“下评上”考核机制,对县乡共办事项中部门履职情况,由镇街考核评价,占部门考核权重的30%。建立“属地管理”监管员队伍,由县级“两代表一委员”及基层机关干部等120人组成,监测收集上级部门向下摊派任务、转嫁责任等问题,发现并纠正有关问题30个。三是深化松绑减负,减少空转虚耗。针对考核指标多、挂牌多、会议文件多,推动市县考核指标压减20%以上,清理规范对镇街“一票否决”、责任状事项;撤销镇街议事协调机构,清理在镇街、村居加挂的牌子;推进精文简会和督考整合,严控市县部门发文数量、参会范围,减少无意义的开会、陪检查。 二、精准放权赋能,保障基层治理管得好。一是抓五权下放。坚持基层事情基层办,依法赋予镇街对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区域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以及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和征得同意权等5项权力,推动基层权责匹配。比如,赋予规划参与权后,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根据基层意见,配套建设了46个城市书房、1134个暖心食堂等设施。二是抓县镇同权。制定《威海乡镇(街道)级便民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基础目录》,根据企业群众需求,依法授权(委托)镇街办理行政审批、共同服务事项6538项,将民政、社保医保等167项高频事项,以端口前移、派驻办公的方式纳入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三是抓执法赋能。在72个镇街统一设立综合执法中心,统筹辖区执法工作,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企业规范经营、安全生产等30余个执法事项已实现“综合查一次”。以环翠区为试点,实施百项权限赋基层行动,将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5大类97项行政执法权限赋予镇街,并配套做好人财物保障,确保接住用好。 三、下沉力量强基,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一是结对帮扶支持一批。健全干部下派工作机制,组织市直部门单位与72个镇街开展结对帮扶,向每个镇街下沉100余名应急机动力量。优化“双报到”工作机制,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专业力量下沉一批。针对“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推行“一线工作法”,市一级,推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7个领域执法队伍,将90%以上执法人员下沉到基层;县一级,将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县级派驻机构全部纳入镇街工作体系、接受统一指挥。三是减上补下保障一批。坚持压减市县、保障基层,市县两级一次性统筹700余名编制,下沉到所辖全部镇街。优先保证基层用人需求,近3年共招录(聘)人员1800余名,不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