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编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推动事业单位规范高效运行 |
||||
|
||||
威海市编办积极适应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运行规律,以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为中心,以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通过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开、“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等监管手段,实现对事业单位的监管由单一监管模式向综合监督管理的转变,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运行,充分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加大年度报告公示审核力度,强化事业单位日常监管。一是明确工作要求。制定了严谨的审核程序和具体要求,认真审核事业单位年度报告相关事项,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的,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一律责令整改;对故意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年度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的,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确保年度报告审查结果和处罚措施更加明确,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更具可操作性。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对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情况进行网上监测,重点对事业单位信息公示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明确事业单位及其举办单位责任关系,要求事业单位对年度报告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举办单位切实履行监督管理主体责任,对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填报内容重点审核把关,确保年度报告公示全面、客观、准确。三是用好技术手段。年度报告期间,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与系统运维人员及时沟通解决技术问题,全天候提供信息安全保障。同时,对年报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周汇总,通过工作群全覆盖和短信点对点提醒等方式,及时发现反馈错报、漏报等问题,督促事业单位按时办理年度报告事项,有效实现年度报告公示“无纸化”“零见面”,大幅提升办事效率。 二、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力度,强化事业单位专项监管。一是优化事项清单。结合年度监管重点,科学编制涵盖登记、年报、履职等4大类21项重点内容的抽查事项清单,将事业单位印章管理、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人事管理等内容纳入检查范围,并对检查流程、检查方式和检查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切实做到内容全面、方式清晰,保证了实地核查工作的公开透明、规范有序。二是严格执法程序。按照“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的要求,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认真开展实地核查,如实规范填写《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情况记录表》,对发现问题进行现场告知,提出整改意见后,由被检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执法检查人员在工作中互相查找问题、交流经验,有效增强了事业单位监管的震慑力,强化了事业单位法人依法履职意识。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对实地核查发现的事业单位未按规定变更开办资金、未按规定送交原单位名称印章等问题,均现场提出整改意见,能立即整改的当场要求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限期举办单位督促指导事业单位完成整改。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实施销号管理,将抽查结果通过威海机构编制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事中事后监管作用,促进事业单位规范履职、提速增效。 三、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强化事业单位绩效监管。一是增强考核实效性。统筹考虑事业单位功能定位、职责要求、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等方面差异,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设置13个专业考核组和3个综合考核组,实现了同类同考;设置履行主要职责、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主管部门重点任务等个性化指标,差异化设置考核标准,为事业单位量身定制年度目标任务,在“考什么”上实现“一家一张考卷”,增强了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比性。二是提升考核精准度。以“考少考精考重点”为目标,严格控制考核指标数量,采用“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加减分项”的指标设计,着力提升考核的精准度。2023年,通过筛选审查,共精简整合完成重点任务、履行主要职责、公益服务质量、提质增效等6项考核内容相似的指标;优化组织人事管理、机构编制管理2项共性指标;增设信访稳定工作、协助主管部门承担省对市考核任务2项激励性、约束性指标,在为事业单位松绑减负的同时,最大程度考准考实工作实绩。三是确保考核公平性。严格规范考核工作程序,推行“平时考核+年终考核”工作机制,平时考核由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事业单位平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促进事业单位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目标任务抓在平时;年终考核由市委编办组织考核责任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考核方案有关规定共同完成,全面考量事业单位全年工作成效和运行情况,既有效减少了对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干扰,也确保了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