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坚持四线定向 推动职能运行监管赋能高质量发展 |
||||
|
||||
威海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大局,坚持结果导向,在用活用好监管评估结果上持续发力,着力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能运行监管结果从“字迹”向“实绩”转变。 一是考核挂钩明确履职行为“水平线”。优化职能运行情况考核指标,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87个部门261项年度职责任务目标纳入监管,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高位推动部门履职尽责,着力提升各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是理清职责明确部门职能“边界线”。针对监管发现的部门间存在职责分工不明晰、新兴领域监管职责分歧较多等问题,编印《威海市职责边界一本通》,每年定期更新,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20个行业领域298条职责分工,理顺主办协办关系。出台《威海市市直部门职责分工协商协调办法》《威海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争议事项办理流程(试行)》,梳理明确银发经济、民宿行业等7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厘清网红经济、上门经济、快递纠纷等30余项职责分工,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迅速落实、高效化解群众热点诉求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服务决策明确资源调配“标准线”。强化系统思维,将评估结果作为机构编制动议、部门用编进人等事项的重要参考,对工作量不饱满的增编事项暂缓研究,对急需加强的工作予以倾斜,推动构建“坚持原则、严控总量、有减有增、动态平衡”的机构编制管理体系。去年以来,针对经济部门履职情况评估中发现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足额安排年度用编计划122名,获得部门一致好评。 四是优化机制走在干事创业“最前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将监管结果作为提升重点领域工作的突破点和发力点,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比如,针对发现的部门招商引资履职不规范、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组织编制招商引资履职清单,细化内设机构职责150项,优化流程分工46项,明确工作岗位70个,指导24个部门优化设置产业发展科,推动招商引资领域“机构-编制-人员-岗位”更优匹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