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翠区扎实做好赋予镇街行政执法权试点工作 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
||||
|
||||
威海市环翠区以赋予镇街行政执法权试点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镇街扩权赋能,2024年全区综合执法市场主体满意率100%、政务服务满意度99.9%,入选全国“2024营商环境十佳城区”。 一、做好“精准赋权”文章,推动基层的事基层办 一是下放执法权限。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将全区镇街划分为经济发达镇、重点产业镇、主城区街道3大类,分类下放行政执法事项,最多的承接92项,最少的承接63项。比如,针对环翠楼、竹岛等主城区街道商业网点密集、老旧小区众多的特点,重点下放物业管理、城市管理等权限。二是下沉审批力量。将市场准人、社保等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304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全部9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按照每个镇街4人的标准,推动区政务服务中心36名业务骨干“带事下沉”,通过窗口前移实现80%以上的高频审批事项“全域就近办”。三是下延服务事项。对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进行集成式、专区化改造升级,优化设置企业、民生、公安、税务4个集成化服务专区,确保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找一个窗口、交一次资料”。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和“爱山东”App,为企业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等100多项服务事项配置“掌上办”流程,对企业反映的难办事项直接“帮代办”,审批效率提升70%以上。 二、做好“有效承接”文章,推动下放的事高效办 一是优化制度机制。坚持“编随事走”,区级统筹99名编制下沉9个镇街。组建镇街综合执法中心,推动4支区级执法队伍、90%的执法人员下沉一线,并与司法所、市场监管所等区级派驻机构一起纳入镇街工作体系。对下沉和派驻人员,除编制、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外,打破人员身份限制,由镇街统筹使用、统一考核。对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办事员,优化职业晋升和技能等级薪酬制度,首批36名下沉人员已获得政务服务办事员从业资格高级证书,薪酬待遇平均提升10%以上。二是再造工作流程。搭建区综合执法平台,引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收录赋权事项法律法规、社会主体等信息,实现赋权事项立案受理、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卷宗管理等全流程网上办案,执法效率大大提升。三是构建履职体系。创新镇街“机构+岗位”基层管理模式,根据下沉人员自身特点和专业技能,分配到综合执法、法制审核、便民服务、审批咨询等岗位,确保人岗相适、高效履职。创新“首案指导、首例示范”工作机制对镇街独立开展赋权事项的首个案件,区级赋权部门给予全过程指导,并将各领域首个执法案件打造成示范模版、汇编成册,作为执法工作指南。目前,已收录滥伐林木、农药经营、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等方面9个案例的法律依据、执法办案流程、法律文书范本,有效提升了基层独立执法能力。 三、做好“协同联动”文章,推动棘手的事一起办 一是建立以下考上体系,提升基层话语权。建立“下评上”考核机制,对共办事项完成情况部门主动不主动、干得好不好,由镇街考核评价、占部门考核权重的30%。成立由区“两代表一委员”及基层机关干部组成的监管员队伍,动态监测并执法人员为辖区商户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及时纠正向镇街摊派任务、“甩锅推责”等问题,倒逼部门担当作为,2024年区镇联动办理群众诉求103.71万件,9成以上诉求实现“当日办、次日结”。二是创新协调协同机制,增强执法联动性。区级层面,依托综合执法平台建立“周例会、月会商、季度汇报”调度会商机制,重点解决行政执法协调协同、管辖权异议等问题,已召开专题会议6次,收集镇街执法线索600余条,主动介人厘清职责边界50余项。镇街层面,统一设立综合执法中心,编制执法巡查事项一体化清单,由镇街统筹开展执法,企业规范经营、安全生产50余个事项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整治”。三是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管一体化。搭建“审管执信”一体化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层级、行业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审管联动、业务协同。审批环节实时推送风险预警,提示属地镇街和监管、执法部门提前干预、联合勘验;监管和执法环节镇街与部门共享违规经营、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信息,及时开展失信联合惩戒,“治未病”效果不断显现,2024年“12345”行政执法类投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7%。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